性,就是从本性入手来达到提升我们品格、开发我们智慧的目的。
黑格尔也从伦理层面讨论家,但主要着眼于爱的角度,没有触及亲的问题。从影响效应上看,他关于建立儒家文化特区或保护区的提法独树一帜。
传统婚姻的神圣性与生育子女的义务性,已经被现代夫妇自身的意志和权利所取代。对此论断,孙向晨强调了亲亲的情感性,虽然总体来看,他其实并不满足于将亲亲理解为一种情感。其次,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西方文化的扩张和全球化过程中,儒家的轰然垮掉确实显示了其相当脆弱的方面。段义孚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角度、费孝通社会学的社会关系角度、瞿同祖中国法律史的事业组织角度,分别提供了几种不同于儒家的典型视角我认为,21世纪是人类应当认真地自我检讨,并切实节制自我的欲望的世纪。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狭义的素食指佛教信仰者提倡的斋食,它不但严格断腥,而且要求无荤,亦即远离葱、蒜、韮菜、薤和兴蕖五荤。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政治、经济层面的自由祇能保证人此方面的权利,不能增进人的道德、安顿人的心灵,故伦理学与宗教依旧为社会所必需,而这两者只要施于自愿,并不与自由相冲突。小牛唯一离开牛栏时就是被杀的时刻。佛教认为宇宙的实相是缘起性空,世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在这一意义上万物平等无别。其二,从普度众生的具体实践方面讲,耽嗜荤腥亦有障碍,如人噉蒜,臭秽可恶,余人见之,闻臭舍去。
何为众生平等?众生平等是一个佛教概念,实际上可视为中国道、佛两家提倡并力行的一种价值观,指平等对待一切人、事、物。这里已蕴涵护养生命的理念。
富裕国家为制造动物食品所浪费的食粮,如果适当分配,足以终止全球的饥荒和营养不良。设远见者,犹不欲视,况当近之?诸食肉者,亦复如是,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皆恐怖,生畏死想。不过,这种祭祀之斋作为奉天法祖的仪式之一部分,主要体现为一种国家的礼法规范而非个人的内心自觉,其归结点亦是对天帝鬼神的敬畏(害怕灾谴)和七庙昭穆的恭敬(慎终追远)而非对其他动物的尊重,故算不得根自众生平等之价值观的行为。这样我们就安然无恙了吗?实际上,那些被埋入土里的动物尸体腐烂之后会进一步污染整个环境,对人类之敌对行动继续加以报复。
非但不能吃肉,最好连五荤亦不沾染,所谓五辛荤物,悉不食之。人天生就是一种食肉动物吗?其实,世间没有一种事物具有某种恒定不变的品性,人亦不例外,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古今中外存在众多素食者的事实。另一方面,应当将众生平等的价值观纳入现代自由体系之中,真正将自由平等地贯彻到一切生命身上,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而为了粪便便于清洗,板条之间的缝又必须够宽,这使牛很不舒服。
唯其合法,更暴露了现代制度唯人之利益是瞻的真面目。尽管我们经常遭到天谴,但要么毫无意识,要么无所畏惧,坚信人的理性有能力解决自己面临的一切困难。
道家认为宇宙的本真是道,万物无不根源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此则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佛道两家对众生平等的理解容又不同,追求的终极目标亦可各异,但他们一视同仁地善待众生的实践是一致的,即使是奉行差等之爱的儒家,后来亦以与天地万物一体为最高境界,这在客观上改善了人与动物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或有问曰:莫非我们还要将染上病毒的动物继续饲养下去?莫非我们连害虫都不能消灭?此问看似有理,实则倒果为因。故孔子提倡素食: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老子宣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庄子更明确指出,人要真正洞彻道体(见独),仅仅持守祭祀之斋远远不够,(今人以为庄子鄙视甚至放弃素食,实为大谬。实际上,它背后隐藏的是一副对其他生命麻木不仁的铁石心肠。
虽如此,这种行为一方面以其独特的方式保护其它动物免遭人类更加惨烈的荼毒,另一方面亦为人类自觉众生平等的价值观奠定了(非进化论而是深浅次第上的,因为古今中外莫不须先对芸芸大众的行为加以规范。反观今天的人类,则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PeterSinger所着AnimalLiberation(动物解放)(台湾关怀生命协会出版有汉文本)一书论及肉牛生产时沉痛地说:小牛肉的经营法,简言之就是把囚禁的、贫血的小牛饲以高蛋白的食物,生产肉质细嫩、颜色苍白的小牛肉,以供昂贵饭店的顾客食用。后来,此习惯进一步扩展到其它方面并得到强化,行成一种斋戒期素食的礼制。
什么是仁?就是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能与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如果从植物身上摄取,每公斤仅需0.6公克。
由于害虫(此词亦是人类自我中心观念下的用法)之天敌被毒死,它们的抗毒能力亦越来越强,所以它们吃起农作物来就更加无忧无虑,而人类则只好加强药品毒性,加剧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结果愈加害人害己。如果很难一下子进达这一高度,至少应该以更加人道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现代人过分重视政治、经济意义上的自由,以为此外的一切都是私人领域之事,于是道德建设成为一片荒漠,每个人都以自我意欲为行动准则,结果,人与人之间连起码的信任感都没有。或许有人会质疑:果如此,人就得先饿死,因为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即意味着人连吃植物的权利都没有。
这样,非但人对动物的凌虐被视为自然而然,就连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夺杀亦被看成理所当然。人的欲望一旦受到如此自由观的支撑,必如脱缰的野马般驱使人弃旧图新、欣上厌下、贪好舍次,一旦见到可以满足当下欲望的对象,便舍命追逐,而鲜能从整体的、长远的健康立场加以考量。
虔心向佛的在家信士亦然。其次,人必须摄取肉制品才能满足其身体所需营养要求。
这样的生产在今天是合法的,唯其合法,人们对其道德上的残酷性才熟视无赌。牛栏中没有草,也没有垫,因为有草有垫小牛就会吃,坏了肉的颜色。
而我们为了躲避来自动物的看得见的报复,便大规模地、残忍地扑杀动物,有的动物甚至惨遭活埋。若要成道成真,则必须无私无欲,回归于自然大化之中。孔子又说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以为一个人听到动物被宰杀时绝望的哀嚎声还能心安理得地食噉其肉,有损仁心仁道,同样难成为仁人。如果说先秦儒家尚囿于其爱有差等的价值观,并未完全进达众生平等的高度来看待动物,那么先秦道家则已对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动物)持彻底的平等观。
颜师古注称:素食,菜食无肉也。不过,佛教从一开始就明文将杀生定为诸戒之根本,要求信徒慈心不杀,并且指出,如果有意杀害众生,则必受极恶报应,成佛之期更加遥远。
有些营养成分取自肉制品还不如取自植物,德国麦克布朗生理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人如果从动物身上摄取蛋白质,每公斤体重需要1公克。按齐即斋,指王在斋戒期间以玉石粉末为食,与素食或无必然关连。
为什么不能吃荤腥呢?因为食肉者断大慈种,即食肉者会渐渐断除慈悲种子、增长杀戮之心,以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远离六道苦海、圆满成佛为究竟目的的佛教修行者自然更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众生,而应当视一切中生如自己的子女一样。第三,肉制品的生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